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春節身邊的人不是感冒發燒,就是頻繁腹瀉、嘔吐等,現在除了流感正在流行,國內腹瀉疫情也創下近五年最高。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第四週腹瀉門急診就診高達24.2萬人次,高於過去5年同期。並超過300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其中多數是因為諾羅病毒感染。
腸胃炎是嬰幼兒與學齡兒童的常見疾病,無論是因為病毒、細菌,還是飲食不當,都可能導致孩子突然出現嘔吐、腹瀉、食慾下降等不適症狀,讓家長焦慮不已。特別是像諾羅病毒這樣的高傳染性病毒,可能讓整個家庭「全員中鏢」,影響學校與社區的健康安全。
本文將幫助家長深入了解腸胃炎成因、類型、如何判斷病情以及居家照護建議。當孩子出現腸胃炎症狀時,及早掌握正確的照護方法,不僅能減少不適,也能讓孩子們更快恢復健康!
為什麼會得腸胃炎?腸胃炎定義、成因
凡是引起腸胃道的發炎疾病都可以叫做腸胃炎。造成腸胃炎的原因有非常多種,包含了腸胃道本身結構的問題、自體免疫的問題、感染、飲食刺激或藥物引起的發炎都可以叫做腸胃炎,其中最常見的腸胃炎,主要還是以感染性的為主。
腸胃炎類型、傳染途徑、症狀
- 慢性腸胃炎 vs 急性腸胃炎
慢性腸胃炎是一種比較長期的腸道疾病,這種疾病大部分不是傳染性的,主要是自體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引起,攻擊腸胃道當中的組織造成傷害,並不是常見的疾病,主要有兩種: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急性腸胃炎主要原因是感染性的腸胃炎,急性快速的症狀發生可能在接觸到病原的1-2天內,但消失的也很快,大約在1週左右就會痊癒。 - 感染性腸胃炎 vs 非感染性腸胃炎
前述提到腸胃道的發炎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大略可以分為兩種,分別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非感染性的原因可以包括免疫問題、遺傳問題、環境因素(如:抽煙、喝酒、醃漬物、三餐不正常…等)或是本身的過敏反應都可能造成腸胃道的發炎。而感染性腸胃炎又可以再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兩大類,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常見的感染性腸胃炎的來源有哪些。 - 病毒性腸胃炎 vs 細菌性腸胃炎
以病毒性腸胃炎來說,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等,症狀上以胃炎的上吐及腸炎的下瀉居多。但病毒性腸胃炎(特別是諾羅病毒)常會在家人當中全家一起傳染,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得到,且常合併有發燒及肌肉酸痛的情形,易與流感混淆。而輪狀病毒比較多是為嬰幼兒感染居多,也因此目前市面上有輪狀病毒疫苗可以預防輪狀病毒的感染,減少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住院率。
而細菌性腸胃炎,主要是以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症狀上也會產生上吐下瀉的症狀,但腹瀉的時候常伴隨著有黏液便(脫落的腸黏膜)或是血便(腸胃道的受傷出血),細菌性腸胃炎常常是因為食物沒有保存好,因此在夏季較為常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吃壞肚子。
高風險族群
腸胃炎不論何種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但高風險族群包括了嬰幼兒、年長者、慢性疾病的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正在進行癌症或免疫治療、孕婦、營養不良者,都是容易產生嚴重症狀的族群。
該如何判斷是否需要送醫?
若出現以下脫水症狀,請立即前往醫院急診或門診就診:
- 尿量少,8-12 小時內無尿,或尿色深
- 哭的時候沒有眼淚
- 口腔或唇舌乾燥
- 眼眶凹陷或嬰兒頭頂的囟門凹陷
- 昏睡或意識不清楚
- 服藥後持續嘔吐,無法口服藥
- 嘔吐物中有綠色膽汁的顏色
腸胃炎治療方式與舒緩建議
大部分的腸胃炎,只要適當的照護下,大多都會在1-2週內痊癒,但仍然可以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縮短痊癒的時間,而經由實證醫學有效的方法分別有兩種:使用益生菌、及早補充食物水分等營養。
腸胃炎的飲食建議:吃對才能快快好
依照症狀與孩子年齡的不同,可分成以下幾點:
- 有嘔吐
- 一歲以下
- 喝母奶:可繼續補餵,少量多次。連續四小時沒吐,可以再增加餵食量。八小時沒吐,可回到正常奶量。
- 喝配方奶:可以暫時停止餵配方奶,以電解水代替,少量多次。連續四小時沒吐,可以再增加餵食量。八小時沒吐,可回到正常奶量。餵食時配方奶不需稀釋。
- 吃副食品:在八小時沒吐後,可以開始以清淡的飲食為主。
- 一歲以上
- 嚴重的嘔吐可先禁食一小時,休息後少量多次喝水,觀察4-6個小時,或使用止吐塞劑或針劑,嘔吐稍緩解後,再少量多餐開始進食,仍以清淡食物為主,可吃些吐司、白稀飯、饅頭等的食物。
- 一歲以下
- 有拉肚子
- 一歲以下
- 喝母奶:持續母奶哺餵,但母親需減少喝刺激性或咖啡因的飲料如可樂,咖啡,茶等。同時需注意避免脫水,可以加奶量,或額外補充電解水。
- 喝配方奶:可暫時停止喝配方奶1-3餐改以電解水餵食(6-24小時),等孩子腹瀉減少了,再換回原來的配方奶。若持續腹瀉2天以上,可改用無乳糖奶粉(注意不是水解蛋白配方)但若食用乳糖奶粉後仍腹瀉的話,可以試著減少奶粉的濃度。腹瀉改善2-3天後,再換回原來的配方奶粉。
- 吃副食品:可繼續吃副食品,但以澱粉類的副食品為主,如稀飯、白飯、白饅頭、白吐司、白麵條或馬鈴薯,水果可吃蘋果泥。
- 一歲以上
- 以複雜性的澱粉為主(白飯、麥片、馬鈴薯、白麵包或穀片),蛋白質類可食用水煮的瘦肉,水煮的青菜也可以吃,上述飲食要持續到沒有腹瀉後一到兩天,再恢復正常飲食。
- 避免高糖食物 (果汁,含糖飲料:注意市售運動飲料的糖分大多太高。)
- 避免油膩、油炸、油煎等高油脂食物或零食,也要減少高纖維、刺激性食物,如含粗纖維之蔬菜或蔬果汁,以及咖啡、茶、巧克力、辣椒等。
- 部分的小孩可能產生乳糖不耐,乳製品可能會加重腹瀉(可換無乳糖奶粉),但大部分的小朋友是不須避免乳製品的,但仍須注意適量(乳糖量<5g/kg/day),不適合大量攝取。
- 一歲以下
腸胃炎期間,除非持續的嘔吐,否則不需要禁食,適度的營養補充,可以維持孩子的精神活動力。此外,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因為腸胃炎會引起腸胃道水分吸收不足,若合併有發燒的小朋友水分更容易散失,建議可使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加了一點鹽巴的米湯*也可以給予小朋友服用。
*鹽巴的米湯:先熬一鍋稀飯,接著撈取半杯米湯,加上兩杯開水和四分之一茶匙的鹽巴。
一般腸胃炎腹瀉的時間大約2-4天(若超過1週以上的腹瀉須至腸胃科做詳細檢查)。止瀉藥不是必要治療,除非腹瀉得很厲害,有造成脫水的風險,才會適量使用,一般在一日3次以下的輕微的腹瀉是不需要用止瀉藥的,注意水分補充即可。家長可以額外補充含鋅*的維他命10-14天,可減少孩子的腹瀉嚴重度。
*Zn鋅: 六個月大以下: 10mg/day ; 六個月大以上: 20mg/day
常見問題
- 服用益生菌有幫助嗎?
益生菌在許多研究當中都證實對於急性或慢性的腹瀉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忙,要注意在菌種挑選時,主要是以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和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為主,每天至少需10-100億以上的單位菌數才有效。同時也要注意菌種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候菌種數量超過五種以上反而可能有互相干擾,每種益生菌不一定能各自生長得那麼好。同時如果有添加益生質*的益生菌產品也可以幫助益生菌在腸道的定殖及生長,對於腸道好菌的增加會更有幫助。
*益生質(或稱益生元Prebiotics)也就是益生菌的食物,這些包含了不會被人體消化的果寡糖、半乳寡糖、菊苣纖維等等,可以提供益生菌更好的生活環境及延長益生菌菌種停留的時間。 - 喝運動飲料有用嗎?
一般的運動飲料,由於糖分較高,而即使經過稀釋後電解質成分偏低,並不適合在腸胃炎當中使用,在一般藥局有販賣電解質的飲料,通常是減低糖分的配方,可在腸胃炎中適量的使用。 - 可以吃蛋或水果嗎?
腸胃炎期間的飲食仍然可以補充適量的蛋白質,包含蒸蛋或水煮的蛋或魚、瘦肉等等,至於水果則可以食用蘋果、香蕉等水果。腸胃炎期間較不適合高糖分、高纖維質的水果(如:鳳梨、奇異果等),反而容易造成腸胃道的刺激而更加不適。
腸胃炎的預防方法
勤洗手及注意手部的衛生、注意保存食物的方式、以及食物的挑選等,都是避免腸胃炎很好的不二法門,另外要注意的是,腸胃炎也可以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也就是說,雖然沒有一起共餐,但交談的本身或近距離的接觸,就有可能被傳染腸胃炎。
最後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酒精類消毒產品,並沒有辦法殺死腸胃炎的病毒,需要選擇含次氯酸等等消毒產品,才能有效地減少腸胃道的病毒感染機會。
小森林兒科診所為您守護
小森林兒科診所有提供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服務,歡迎預約諮詢!讓嬰幼兒遠離病毒性腸胃炎的威脅,健康成長每一天。
小森林兒科診所也提供流感疫苗(👉認識流感、👉了解流感副作用)、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認識肺炎鏈球菌)和其他多種自費疫苗(👉認識腦膜炎、👉認識腸病毒、👉認識呼吸道融合病毒、👉認識RSV長效型單株抗體),家長們可以通過我們的官方LINE進行網路預約、電話預約或現場掛號。讓您的孩子享有全面的保護,現在就來預約疫苗施打,為孩子的健康建立堅實的防護盾。
- 官方LINE:加入好友,點擊選單「線上掛號」,預約一般門診時段即可。
- 電話預約:
- 關埔:03-5670033
- 嘉豐:03-5506670
- 診所地址:
- 關埔:新竹市慈濟路3號
- 嘉豐:新竹縣竹北市嘉豐南路一段149號1樓
- 官方Facebook:
作者:祁孝鈞醫師 小森林兒科診所(關埔)院長
專長:
兒童感染症
兒童疫苗
兒童過敏性疾病
兒童腸胃疾病
兒科一般疾病
嬰幼兒與兒童發展評估
健康篩檢與疫苗注射
現職:
小森林兒科診所(關埔)院長
臺灣兒童成長暨健康管理學會副理事長
兒科醫學會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副執行長
兒科醫學會會員代表
新竹市診所協會 理事
新竹市醫師公會 學術委員